新闻动态
1965年黎笋来华求援,国宾馆人员回忆:他是最礼貌谦卑的外宾
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写稿,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希望各位观众老爷可以多多理解,
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观看5秒后便可以免费阅读全文啦
,感谢各位观众老爷的理解与支持哦~~~
文|张润晨
编辑|t
引言
1965年的春天,北京正是春光明媚、柳絮纷飞的时候,然而在中国的南方,局势却十分紧张。越南战争打得如火如荼,北越首都河内已经处在美军猛烈的轰炸下,几乎面临被摧毁的危险。
在这样的危急时刻,越南领导人胡志明派出最得力的干将——黎笋,带着求援的重任,匆匆赶往北京。
那时,黎笋来到中国,可以说是抱着极大的希望。他的任务很明确:不仅要获得物资援助,更要寻求中国直接派兵支援。毕竟,北越已经在这场战争中承受了太多损失,光靠自己的力量,恐怕难以抵挡美国强大的攻势。
国宾馆的特殊接待
当时,黎笋一行抵达北京后,受到了非常高规格的接待。根据当年的记录,黎笋被安排住进了国宾馆18号楼。这里可不是一般的地方,通常只有接待外国元首才会启用。据国宾馆的工作人员回忆,那几天,国宾馆里气氛紧张又庄重,接待工作做得一丝不苟。
工作人员甚至特意安排了欢迎晚宴,准备了最好的菜肴。然而,黎笋到达后,却表现得极为谦卑。他几次推辞晚宴,理由很简单:越南现在正在遭受空袭,人民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他实在无心吃宴席。
这一下子让接待人员有些措手不及。毕竟按照常规安排,外宾来访,尤其是像黎笋这样的重量级人物,欢迎晚宴是必不可少的。但看着黎笋那焦急的神色,大家也不忍强求。最终,黎笋还是吃了几口饭,匆匆结束了晚宴,只为尽快投入与中国领导人的会谈中。
说起黎笋,这个人可不简单。作为越南劳动党第一书记,他在国内的威望极高,被称为越南共产党中的“铁腕人物”。
可就是这样一个强硬的领导人,在中国,却显得极其谦逊和礼貌,甚至让国宾馆的工作人员感慨:“他是我见过的最礼貌的外宾。”
按理说,像他这样的地位,完全可以高调些,但黎笋却全然不是那种盛气凌人的人。他的言行举止都带着小心翼翼的态度,似乎生怕给中国添了麻烦。
尽管黎笋表面上表现得很谦卑,但他此行的真正目的,却是要和中国领导人敲定更多的援助计划。当时的越南战争局势已经相当紧迫,越南北方城市几乎无法抵挡美军的狂轰滥炸,南部的地面战事更是难以支撑。
在这样的情况下,黎笋带来了胡志明的请求:中国不仅要继续提供物资援助,更希望中国能够直接出兵支援,尤其是在防空领域。
黎笋来访的时机并不简单。1965年的中国,正处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美国对越南发动的战争,显然不仅仅是针对北越,更是要通过越南的战争牵制中国和苏联。
美军的“南打北炸”战术,把越南北方的重镇炸得天翻地覆,而这种轰炸的范围甚至波及到中国海南、云南和广西等地,造成了中国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中国不仅要考虑如何帮助越南,还要顾及与美国、苏联之间的微妙关系。
在与中国领导人的会谈中,黎笋提出的要求相当明确:希望中国能够提供更多的武器装备,尤其是防空导弹、高炮等重型武器,并派遣部队直接进入越南北方,帮助防守越南的重要城市。这一请求显然是非常重的,直接涉及到中国是否要进一步卷入越南战争的问题。
会谈的气氛一度变得相当紧张。据当时参加会谈的人回忆,黎笋的表情相当严肃,言辞也非常恳切。越南当时的处境确实危机重重,尤其是河内,随时可能在美军的轰炸中被摧毁。黎笋反复强调,如果得不到中国的大力支持,越南的抗美斗争将面临极大的困境。
中国方面也不是没有顾虑。虽然中国在1950年代已经全力支持过北朝鲜与美国作战,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性质有所不同。中国领导人深知,如果公开出兵支援越南,将面临美国的直接报复,国际局势可能会因此更加紧张。
“有求必应”的中国态度
面对黎笋的请求,中国最终给出了一个让越南方面感到极为满意的答复:中国不会袖手旁观。虽然直接派兵作战的计划可能存在一定的顾虑,但中国承诺将尽一切可能提供支援,帮助越南渡过难关。
当时,中国的回应可以说是相当坚定:“凡是你们需要的,我们这里有的,我们一定会尽力提供援助。”这一态度被黎笋称为“最坚决的支持”。
中国方面表示,将加大对越南的军事援助力度,提供更多的武器装备,并派遣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地空导弹部队、高炮部队等进入越南,帮助防守越南北方的重要城市。
自1965年6月开始,中国的援越行动进入了实质性阶段。根据双方的协议,中国派出了一支庞大的援越部队,包括防空导弹部队、高炮部队、工程部队、铁道部队、扫雷部队等,共计32万人。
这些部队的任务主要是协助越南建设和维护铁路、机场、公路、通讯设施等,同时参与防空作战,保护越南北方的重要城市免受美军的轰炸。
中国的援助规模之大、速度之快,超出了越南方面的预期。这也使得黎笋在返回越南后,对中国的帮助表示了高度的赞扬。
他在回国后的一次会议上说:“中国不仅是越南的朋友,更是越南的兄弟。在我们最艰难的时候,中国给予了我们无私的援助,这份情谊,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黎笋此行给中国留下的印象,不仅仅是他对中国援助的请求,更是他个人的谦卑与礼貌。作为越南劳动党第一书记,他的身份和地位都决定了他在国际场合中本该拥有极高的自尊和自信。
然而,在中国的国宾馆里,黎笋却始终表现得极为谦逊。据国宾馆的工作人员回忆,黎笋每次见到中国领导人时,都会表现出极大的尊重,即便在最紧张的会谈中,他的语气也始终保持着恳切而礼貌的态度。
他也明白,越南的抗美斗争,如果没有中国的支持,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黎笋在与中国领导人讨论援助事宜时,始终保持着极高的尊重,甚至多次表示:“越南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中国的帮助。”
在这场会谈中,黎笋的谦逊不仅赢得了中国领导人的好感,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个外交家的敏锐和智慧。他深知,越南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资上的援助,更需要中国在国际政治中的支持。而中国的这次回应,也进一步巩固了中越之间的盟友关系。
结语
黎笋1965年访华的那几天,注定成为了中越两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带着越南人民的期望,踏上了求援的道路,而中国在关键时刻,也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援助之手。这场求援,既是越南战争中最重要的外交行动之一,也是中越友谊的一个高峰时刻。
然而,历史的洪流不可预测。黎笋当年的谦逊与中国的慷慨援助,未能阻止两国关系的转向。在越南获得独立、实现统一后,地缘政治的冲突和国际局势的变化,最终让这段曾经的友谊走向了破裂。
今天回望这段历史,黎笋当年在国宾馆的表现,仍然令人印象深刻。他的谦逊与礼貌,是那个时代外交官们应有的风度,也是中越关系中曾经存在的温情。虽然历史已远去,但那段求援的故事,仍然值得我们反思和铭记。
参考资料:
援越抗美国史网2009-08-20
国宾馆中国越南领导人黎笋发布于:天津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上一篇:没有了